中國鋼結構博物館位于深圳市南山區,是中國**也是**以建筑鋼結構和橋梁鋼結構為主題的博物館。
物館占地面積4468平方米,外觀參照巴黎盧浮宮形式,在下沉式廣場設半球形入口;展陳面積1538平方米,常設展覽分為走近鋼結構、鋼結構歷史、鋼結構科技、體驗鋼結構、鋼結構未來五個部分
建筑外觀
鋼結構博物館的入口采光穹頂,是非常漂亮的聯方型網格。玻璃幕墻龍骨的網格比主體鋼網殼的網格加密一倍,即兼顧了玻璃片的大小,又避免了鋼結構網格過密。
博物館外觀設計參照法國盧浮宮,使用鋼結構搭配新型玻璃,在下沉式廣場設置半球形入口,直觀地展現了鋼結構的應用優勢。
走進展廳
序廳:主要介紹鋼結構的概念、優勢以及發展概況。包括走近鋼結構、鋼結構發展路徑、代表性國家鋼結構發展概述。
歷史廳:按照時間順序和中外交替呈現的方式,展示鋼結構在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軌跡。包括古代生鐵冶鑄、古代先輩的探索、產業的興起(西方)、西學東漸(中國)、新的里程碑(西方)、奮起直追(中國)、鋼結構的世紀。
科技廳:展示鋼結構在研發、設計、制造、安裝、防腐、防火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和基本知識。包括鋼結構體系、鋼結構設計、鋼結構制造、鋼結構安裝、鋼結構防腐、鋼結構防火、鋼結構防震、鋼結構檢測、鋼結構監測。
互動廳:讓觀眾通過游戲,增強對鋼結構知識的理解和對施工現場的感知。包括小小建橋師、3D積木、爆破**、工地搬運工、平安國際**中心之旅(虛擬現實體驗)。
未來廳:即3D影廳,通過3D電影展望未來世界——鋼結構的世界。
展覽典藏
四川瀘定橋鐵索
瀘定橋橋由13條鐵索組成,其中9條為底索,索間距離33厘米,上鋪橫木板,橫木板上再鋪八道縱木板作為橋面。另外4條鐵索則作為行人的扶欄。鐵索每根長127.45米,重約2.5噸,由800-900個扁環扣鏈而成。
此鐵索是2005年瀘定橋大修時更換下來的組件。鐵索鑄造工藝高超,完全看不出打磨連接的痕跡;瀘定橋跨度超過百米,在當時處于世界**水平,直到119年后才被英國的梅奈大橋超越。
外白渡橋鉚釘
上海外白渡橋始建于1907年,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,是中國**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,也是目前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。
外白渡橋共由約16萬枚鉚釘固定。時至今天,除在小規模鐵路橋建設中使用外,橋梁鉚接已基本絕跡。2008年4月6日外白渡橋建成一百年之際,除橋墩以外部分從原處整體拆除,通過船舶運送**海造船廠進行大修,為了“修舊如舊”,上海船廠特地找到60部鉚釘機,并空運到滬。*終,這次大修共替換了將近63000枚鋼鉚釘,約占總數的40%。
金門大橋鋼纜
金門大橋建成于1937年,是世界上***的鋼桁梁懸索橋之一,因其新穎的結構和超凡的外觀著稱于世。大橋南北兩側的巨型鋼塔高342米,塔的頂端用兩根直徑各為92.7厘米(大橋主鋼纜)、重2.45萬噸的鋼纜相連,鋼纜和橋身之間用一根根細鋼繩連接起來。鋼纜中點下垂,幾乎接近橋身,鋼纜兩端伸延到岸上錨定于巖石中。大橋并不是利用橋墩支撐橋身,而是憑借這兩根主鋼纜所產生的巨大拉力,將沉重的橋身高懸在半空之中。整個橋面的重量經由懸索分擔到兩個橋塔,中間沒有任何支撐。
焊接球節點
焊接球節點是首先將兩個半球焊接成空心球,再將鋼管與預制好的空心球直接焊接而成的節點,具有構造簡單、受力明確、連接方便等優點。焊接球節點適應性強,各種類型的網架,不論跨度和作用荷載的大小,當網架件采用圓鋼管時,其節點均可以采用焊接空心球的連接型式。
焊接球節點1964-1966年間由天津大學教授劉錫良成功研制開發,**個應用工程為天津科學館。本模型就是由劉錫良教授捐贈。
機器人焊接的節點
這是一件由焊接機器人焊接完成的鋼結構節點,此類節點通常為鋼結構管桁架或網架的組成部分,形狀尺寸不一。
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多用途的、可重復編程的自動控制操作機,具有三個或更多可編程的軸,用于工業自動化領域。為了適應不同的用途,機器人*后一個軸的機械接口,通常是一個連接法蘭,可接裝不同的末端執行器。焊接機器人就是在工業機器人的末軸法蘭裝接焊*等工具,使之能進行焊接作業。